陕西自考网首页
|
2022陕西自考网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中国近代史有哪些值得整理的笔记?

时间:2023-07-02 05:57:35 作者:祖豪濡

导读:"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整理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下面是关于中国近代史有哪些值得整理的笔记:。   1.中国近代史的时期划分:中国近代史包 "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整理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下面是关于中国近代史有哪些值得整理的笔记:。

  1.中国近代史的时期划分:中国近代史包括清朝末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这些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清朝末期的变革:清朝末期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许多人开始呼吁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革。

  这些变革尝试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3.民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

  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文化思潮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也在这个时期产生并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4.新中国成立后的变革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政策和变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中国近代史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化人和科学家,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人物包括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鲁迅、梁启超、胡适等。

  6.中国近代史的文化遗产:中国近代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遗产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穗差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4、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族族毁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15、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资本帝国兆备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17、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18、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同农民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如下: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2、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5、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交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总论

  在《总论》中作者分析了中国的优点、遇到空前难关的原因列举了日本、俄国、土耳其的例子,指出了科学、机械以及民族主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旨在找出近代史的教训,对我们抗战建国做出贡献。

  作者在文末说道,“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

  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

  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

  我们如果能找出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我才惊觉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通过查找资料,对作者蒋廷黻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

  “治史书而非史学”这句话代表了研究历史的传统方法,意思是只研究史书上的内容并不是真正的史学。

  仅仅是通过导论和第一章的阅读,我对作者所倡导的“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就有了深刻的了解,作者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的分析是立足国内放远至世界的,将国内国际、历史与当前融合形成整体,从这个整体出发来把握历史,分析当前中国的困境的。

  比如,分析我国时会与日本、俄国和土耳其作比较,分析我国时会从思想历史、当前科技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作者在《总论》中提到“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

  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

  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处,首先是在英军侵华时“人民有些甘做汉奸,有些为饥寒所迫,投入英军做苦力”。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东西对打中,“他不是命令英国商人把烟交给林则徐,他是教英商把烟交给他,并且由他以商业监督的资格给各商收据,一转手之间,英商的鸦片变为大英帝国的鸦片”。

  只一转手,问题的性质,矛盾的性质和方向,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贸易战转化为政治与国家间的对抗,英国的国家意识、民族观念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湘军既充满了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兵士只知道有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最高统帅,更不知道有国家。

  ”。

第一章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中、英订了条约以后,美法两国就派代表来华,要求与中国订约。

  抚夷派的人当然不愿意与美国、法国又打仗,所以他们自始就决定给美、法的人平等的待遇。

  ”。

  “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此中缘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

  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

  中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

  第二,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

  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

  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

  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

第二章

  《洪秀全与失败》中“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模茄救国救民族的。

  ”正如《新闻的骚动》所说,“在政治的某些禅弊关键领域,任何个人或党派都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

  所谓‘解决办法’的实现,都需假以上百年乃至更久的变化积累,而不是凭借一位救世主的降临,一场国际会议的召开,或一场速战就能实现。

  ”。

  在《洪秀全与曾国藩》中,既看到了贺码族曾国藩的守旧又看到了他的创新。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之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

  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大贡献。

  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曾国藩的眼光是极其长远的,但是仅凭个人是不可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的,毕竟当时还没有出现科学的道路。

  但是曾国藩对于近代中国的发展也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维护清朝的统一,不至于让外族灭国,等待新的救民族的思想和行动的出现。

第三章

  “恭亲王及文祥发现西洋人不但愿意卖军器给我们,而且愿意把制造军器的秘密及训练军队的方法教给我们,这颇出于时人意料之外。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并且战争是极度烧钱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发动。

  当时中国虽科技落后,制度腐朽,但人力物力尚存,就算被西洋占领也随时爆发强力的大规模反抗。

  而英国远在西洋,虽生产力水平较高,但人力物力不足,且军队、行政人员漂洋过海更需耗费大量钱财,就算是使用武力占领了中国,且不说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上的障碍,无大量军队和人员也无法统治。

  何不退而求其次,让腐朽的清政府代劳统治,既保住国际名声,又能从中获利。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

  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

  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中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作者的论述让人很容易沉浸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我也第一次被历史中的先辈们触动,仿佛看到那些为国家为民生而改变。

  虽然洋务运动只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并没有触动封建制度,但是行百步者半九十,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这已是极大的进步。

  我们需要肯定洋务运动的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的积极意义。

  “甲午战争直接的起因又是高丽的内乱。”

第四章

  “孔于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

  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山先生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他与外人接触最早,十三岁就出国了。

  他所入的学校全是外国人所设立的学校。

  他对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诸人之上。

  这是我民族一种大幸事。

  因为我们既然只能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应该对近代化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第二,中山先生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

  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文化的至宝。

  但是这种方法不是一两个月的训练班或速成学校所能培养的。

  我们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了解为什么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

  中山先生所提的一切方案是具体的,精密的,有步骤的,方方面面都顾到的,因为他的思想是受过长期科学训练的。

  ”。

  “次年辛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役是他们的计划的实现。

  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则大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国民的脑际。

  ”看历史,会跟随史家的文字,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很多生命,在史书中不过一个数字的组成部分,因为离我们太远,我们很容易兴亡成败,生死别离产生麻木。

  然而,当我把视角放到个人身上,联系实际去看每一个历史事件,才明白,这历史是多么沉重!。

附录

  “我们在十八世纪末年应付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又放弃了十七世纪末年康熙皇帝的比较开明的态度而回到明末的模样。

  ”历史读起来常常有一种可惜之感,总是忍不住幻想如果抓住了这个机遇,今天的中国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而后诸多的悲剧惨剧是否又能避免。

  但也感觉这种“可惜”不仅仅是一种遗憾,更有一种警惕。

  落后就要挨打,但没有谁能保证在每一次挨打后都能上演“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根本上还是要保持警惕。

  居高位而不自满,陷泥潭而不自埋,眼睛要睁开。

  “无疑地,经过三十余年的革命,我们的民族意识大有进步。

  无疑地,这民族意识是我们应付世界大变局的必需利器。

  现在的问题是:这民族意识能否结晶,能否具体化。

  我们是否从此团结一致来御外侮;我们是否因为受了民族主义的洗礼而就能人人以国事为己任:这些条件会决定我们最后对这个大变局的应付的成败。

  ”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也指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益的认同,旨在追求民族的生存、发展、兴盛,这一观念则起源于人民主权论。

  民族意识指一个民族的成员觉知其自身为该民族的一分子,体认其民族的地位,而愿意与同民族的人结合在一起的知觉与概念。

  这段话对今天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今天我们也说面临着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我们是否能又“受了民族主义的洗礼而就能人人以国事为己任务”?。

中国近代史重点

中国近代史重点整理

第1章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对外贸易有哪些限制(闭关锁国的内容)?

  (1)“闭关”。

  第一,延续“朝贡贸易”;第二,设置海关。

  海关制度取代市舶司制度,制定新商税制度及税则;第三,“一口通商”。

  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

  (2)间接贸易。

  第一,设立洋行。

  广东巡抚布告设立“洋行”,专门经营、管理外贸;第二,设立公行。

  “公行”亦称“官行”,广州十三行的行会组织。

  (3)“防夷”章程:“管束”外商。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为之,特别建造的“夷馆”里,外商不得任意外出闲逛;不许民众出入夷馆。

2.闭关锁国的历史后果

  (1)积极:闭关锁国是封建自然经济自身防卫的反映,在西方资本主义升乎强势竞争的局势下有一定民族自卫的意义。

  消极:但它切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限制了贸易的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提升和进步;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接触和吸收西方近代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严重束缚了国人的眼界和思想。

3.律劳卑事件

  律劳卑事件指的是律劳卑刚刚来到澳门便不遵守《大清律例》和贸易规则,而且还擅进广州。

  中方对此提出了严正交涉,律劳卑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问题。

  律劳卑直接投书总督府,最终两广总督令封船,停中英贸易。

  由于中英贸易中断,律劳卑遂以这个事件为由,在1834年9月8日发表声明,表示了“为保护英国贸易,如有关系不美,责任在于中方”,他又声称清廷“现今业将弄起交战之故”。

  律劳卑在1834年9月6日律劳卑派军舰强驶珠江,卢坤整顿防务,调兵守备。

  这是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首次与西方列强发生的军事冲突。

  律劳卑事件最终以中方重开贸易告终。

4.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吵茄悉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思想观念的变化: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5.魏源的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制夷”既是“师夷长技”的目的,也是“师夷长技”的理由;“制夷”的策略表明还出于“闭关”抵拒外部世界的观念。

  进步性:①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②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局限性:①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②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充分满足侵略者的要求

  (1)割让香港给英国。

  (2)赔款2100万元。

  (3)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4)取消“公行”制度。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5)明确税则。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关于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的平等权。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7)赦免“汉奸”。

  (8)关于善后。

  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员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

  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

  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後,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君臣对条约的理解与反应:“何以善后”?

江苏布政使李星沅:

  “阅江南钞寄合同,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纳李,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浙江巡抚刘韵珂:

  “抚局既定,后患颇多,伏念计出万全,定必预防流弊。

  ”“逆夷反复与否,姑不具论,即善后事宜而论,已有惶然不可终日之势。

  ”。

9月6日道光下旨:

  “商欠”、“赦免汉奸”、“关税”、“撤兵”,“以上各节,著耆英等向该夷反复开导,不厌详细,应添注约内者,必须明白简当,力杜后患,万不可将就目前,草率了事。”

  璞鼎查还剩下两宗遗案:一、鸦片贸易合法化。

  训令“并不作任何要求”;耆英保证将禁烟范围“局限于本国兵民”。

  二、子口税。

  南京条约第十款对此无明确规定。

英国侵略者从《南京条约》附约中新取得的特权

  1)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

  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

  条约规定,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这就将在华英人完全置于中国法律体系之外,置于中国司法审判权之外了;2)片面最惠国待遇。

  条约规定英人可以享有今后清朝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切权利;3)英舰进泊通商口岸权。

  凡通商五港口,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货船上水手严行约束;4)关税自主权。

  将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

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

《望厦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第21款增添了犯罪美侨须由美国领事逮捕,以及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由美国领事审理,“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等内容。

《望厦条约》加强协定关税权

  第2款规定,中国日后变更关税税则,“须与合众国(美国)领事等官议允”,中国无权独自修改自己的海关税则。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

  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

  ”。

第2章太平天国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1、太平天国起义是如何爆发的?其影响如何?

  爆发原因:(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清政府将这一危机以捐税形式转嫁到农民身上;(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数十万人失业;(3)自然灾害严重;(4),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外流,劳动力衰竭,银价更贵,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越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负担更重。

  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出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3)顽强抵抗了资本主义侵略势力;(4)导致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变化与调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5)一定程度上促使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人采取变革措施,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2.太平天国的讨伐檄文

  (1)宣传拜上帝教的平等观念;(2)痛斥清政府的贪污腐败,号召人民反抗清王朝的黑暗统治;(3)申明太平天国的起义的宗旨是建立“同享太平之乐”的新世界。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

  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

  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拆睁约》。

  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变动。旧阶级的变化;新阶级的产生(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卜蠢革命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5、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

  6、瓜分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整理的误区

  1、很多同学认为整理是考前才做的工作,实际不然,每一个阶段都要归纳,归纳是随时随地的。

  有想法就是一种归纳。

  特别是现在一轮复习快要结束,知识点比较清晰,这个时候做归纳最合适不过了。

  2、整理永远都不可型御陪能穷尽,绝对不能因为怕不全面就不去动手,多次归纳,就相对能够抓住学科的主干,相对能够归纳出学科的核心灵魂。而且,我们要求越归纳越少才对,别越归纳越多。

2023年自考倒计时
2023年自考须知
热门文章